朴素浑成意真切(下)——闽北民间歌谣简述(作者:黄睦平) (2020年第3期)

2020-08-27 10:40:00  来源:武夷  责任编辑:南平文艺网  

三、仪式歌谣


仪式歌谣是与节令庆祝﹑祭祀、习俗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它虽然产生于劳动中,但多用于祭祀上。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能理解,只有笃信宗教,祈祷神灵。祭祀多要举行仪式,仪式歌便产生了。仪式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民间的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


仪式歌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当多的仪式歌被淘汰了。目前,在闽北流传的仪式歌己不多。普查中所采录的只有诀术歌,礼俗歌,节令歌和祀典歌,特别是诀术歌和祀典歌,大多数是治病驱魔用的。而且这一类歌也多数流传在偏远的山区本地人中间,用语自然也多是用本地方言。上世纪80年代普查时,五十岁以上的妇女较熟悉这类歌,有些年纪更大的老婆婆在儿女等晚辈患病时,还会悄悄唱起这类歌,祈求苍天保佑病人康复。不过,她们不是唱,而是“朗”( 念诵),因为这类歌一般无曲调,当地人称为“朗经咒”。又过了三十年了,现在会念诵为些经咒的更少了。


礼俗歌中相当部分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大事中在家里唱的。如《出嫁歌》。是旧时代女儿出嫁前的哭别歌,通过哭别向女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表示骨肉亲情和依恋之感。有时也通过哭别来咒骂媒人或责怪父母。这类歌格式较自由,长短不拘,除了基本歌旬外,新嫁娘还会结合自已的身世即兴创作编词,语言质朴,只求有节奏与合韵脚,琅琅上口。《出嫁歌》的内容是,出嫁日这天,男方来接新娘的花轿来到女家门口,新嫁娘听到鞭炮声后,即开始唱《哭嫁歌》:


(一)哭诉母亲:


娘啊娘,定日来到了,轿棍已到门口,


娘啊娘,你女儿头发还没有长,脚还没有短。


娘啊娘,别人的女儿念书念到大。


娘啊娘,你的女儿砍柴砍到大。


娘啊娘,做你的女儿实在苦。


娘啊娘,我不去做媳妇,我想去念书。


娘啊娘,你把我卖到山里去,


那里岭高路又长,


天又冷来又有霜。


娘啊娘,你把我卖给那个人,


年纪大我二、三十,


头又癞痢耳又聋,


腰又弯来背又驼。


娘啊娘,你又贪钱又贪米,


钱米一千两千吃得完,


害我一世人!


这真是言辞哀婉凄切,令人泪下。


节令歌则多数结构严谨、完整,歌词基本固定,少有变化,像《龙灯歌》《新屋落成》和《拜年歌》等,用词华丽优美,充满赞美与祝福。如《木工上梁彩赞·祭鸡》:


(手里拿鸡刀割鸡,把鸡血点在粱上边唱)


富易——


手拿领鸡似凤凰, 生得头高尾又长,


金鸡不是凡间鸡, 是神母娘娘报晓鸡,


昨日夜间米虫母娘娘来报晓,今朝鲁班弟子拿来祭栋梁。


一不祭天,二不祭地,  单祭我师傅(五尺)头上起。


一祭墨斗金丝线, 二祭曲尺管四方,


三祭凿子分上下, 四祭刨子刨得光,


一祭梁头千年发, 二祭粱尾万担粮,


三祭中间太极图, 太极图上生田租,


田租生得八百八, 代代儿孙都会发。 (燃放鞭炮)


在闽北顺昌、延平等地民间,还流传着有关日月崇拜的《太阳经》《太阴经》和《太阳太阴经》。“三经”的发现对民俗学、文化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因为把太阳、月亮奉为超越玉皇大帝、如来佛之上的神,在《中国民间诸神》这部巨著中不见其名,而在《诸神起源》这部书中说到中国远古时代有过太阳信仰。郭沫若也曾在殷墟卜辞中发现,殷商时代人每天早、晚均有迎日出,送日入的礼拜仪式。但周秦以后的多神文化中却不见了,它是怎样消失的?这使专家学者们大感不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90年,在湖北神农架发现的“三经"刻本(清同治年间的刻印本)的学者们,在《关于太阳经的发现及其意义》(《民间文学》1990年第12期)中说:“《太阳经》等的发现,可以说是填补了两千多年来所留下的这方面空白。”并指出:“对《太阳经》等的以及有关民俗的发现不能轻视,其价值决不亚于稀世文物。”根据该文所提供的湖北神农架发现的“三经”共四千余言,闽北发现的“三经”却只有四,五百言,但内容与字句与湖北发现的大体相同。因此可以说,“三经”在顺昌、延平一带的发现,使近于泯灭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为民间文艺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关学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四、生活歌谣


生活歌谣是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感悟、感想的歌谣与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说所有的民间歌谣都属于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这六个部分个性较突出,在本书中都已单独成篇并作粗浅介绍,这里介绍的生活歌主要是生活苦歌。生活苦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是对黑暗年代的揭露和控诉。


闽北的生活歌与情歌一样,在全地区民间歌谣中占的比重大,内容广泛。有反映旧社会世态炎凉的社会生活歌,也有反映雇衣和长工的苦情歌,诸如《打个长工好不难》《十二月采茶歌》《十二月愁急歌》《吃碗青菜赛过年》《光棍苦》等等;就是反映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歌,在这些歌谣中,描写了长工们一年到头的劳碌生活。它以十二月形式历数雇农受剥削,被煎熬的苦日子,满篇真情实感,连同歌者本人的感受都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这如同一幅旧社会农村雇农生活风俗画,并从中映照出整个封建社会的面貌,尽管其中一些歌谣在艺术表现上比较粗朴,然而却是真正劳动人民的声音。如《长工歌》:


日头落山快落山,省得长工等得难。


一天日子做到夜,只有腌菜过三餐。


又《单身汉》:


单身汉,活神仙,一伢米吃三天,


一斤猪肉慢慢咽。两块豆腐煽得黄煎煎。


生起病来叫皇天,  一帖水茶没人煎,


隔壁好邻居帮我煎, 端到床面前,


一个不小心, 摔得个碗底朝天。


单身汉,你说可怜不可怜。


反映旧社会妇女生活的苦歌在生活歌中所占份量较重,而其中又以童养媳、小丈夫歌谣为最多。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及不合理的姻婚制度作祟,造成了大量的童养媳和“十八娇妹三岁郎”的怪现象,不知扼杀了多少年轻女性的青春。在旧中国,劳动妇女受神权,政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束缚,受苦最深,而生活在农村社会最底层的童养媳和等郎妹的命运更是悲苦凄惨到极点。像《做人媳妇命真低》《十八娇妹三岁郎》等歌中的女子,她们肩负家庭生活的重担岁天天挨打受骂,猪狗不如。真是连“想跳坑来坑又浅,想投河来河又远”,真是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如《十八姐姐三岁郎》:


十八姐,三岁郎, 朝朝夜夜抱上床。


床上好比牛栏样,床下好比养鱼塘,


脚板撩去见阎王。新妇娘,莫多言,


带大丈夫何几年?初三初四峨眉月,


十五十六月团圆,星子密密在半天。


老家娘,又来哩,先当后生你也做过哩。


口干难等新开井,肚饥难等早禾黄。


怎么等得三岁郎!?


又如《新娘仔》:


新娘仔,噫浴浴,卖人做新妇,


三斤面,四斤肉。赶到门口邀爹话:


“爹呀爹——  红酒腊肉是你吃,


拳头巴掌是我挡。”


此类苦歌,思想深邃,感情深沉,申诉有力,高度地概括了童养媳和等郎妹们凄楚辛酸的生活遭遇,读来使人潜然泪下。


闽北的生活苦歌基本上分为本地和外来两大类。外来的专指闽西人、江西人和闽南人带来的歌谣,这些歌多数是配乐的,唱词基本固定,少有变化,曲调多为一歌一调,也有部分是一歌多调。本地的大部分是杂言歌,而且多数是不配乐的徒歌,这与本地人的仪式歌基本相同。歌词结构上,一般七言一句,有的是杂言,节数不定,字数不那么严格,韵脚也不那么拘谨。但看似随口编来,用词却较准确,有些歌词还讲究对仗,念起来琅琅上口,音韵和谐,演唱方式多为独唱独朗,即便是问答式歌谣,也大多是自问自答,他们往往是在单独干某件事时,一边劳作一边歌吟,轻声诉说自己的不幸和悲苦,抒发内心的忧愤和创伤。


五、爱情歌谣


爱情歌谣在闽北各类歌谣中,比重很大,艺术性也较高,她犹如一簇灿烂的山花,在百花丛中闪现出夺目的光彩。闽北情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精采丰富,有的是对纯洁爱情的歌颂,高度赞赏那种对爱情的忠实坚贞的美德,有的是深刻而又生动地挖苦和讽刺那种对异性采取轻率和玩弄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更多的是含蓄或直率地表达青年们对幸福爱情的热烈追求。其中相当部分的情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与封建道德观念格格不入,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和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情素。如《山歌四首》:


高山开厝禾遮墙,要想连妹是难上难。


心下好比打战鼓,面上好比是火烧山。


一树杨梅半树红,杨梅树上挂灯笼,


灯笼昂正要蜡烛,妹妹昂正要老公。


行道要行道中心,双界大树好遮荫;


保佑大树莫落叶,保佑妹仔莫变心。


嗷我唱歌就唱歌,唱只金鸡对凤凰,


唱只麒麟对狮子,唱只情妹对情哥。


打支山歌给妹声,问你老妹听不听。


心肝妹妹听得山歌到,山歌也好做媒人。


由于民间文学在创作上和传播上采取的是集体的、口头的方式,这就决定了它们总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之中。所以,尽管近千年来不断有大量的移民迁入闽北各地,他们的来源地不同,语言不同,带来的歌谣的内容、曲调和唱法各不相同。但是,那些内容上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艺术上体现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的歌谣一唱出来,便为人们所承认与接受,特别是情歌,这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艺术,更是受到青年们的青睐而广泛流传、迅速模仿。


闽北的情歌形式基本是七言一句,四句一节,多节成篇,单节成篇也常见,但多是对唱形式。押韵基本上是一、二、四句同韵。一、四句或二、四句同韵的也有一些,至于四句同押一韵脚的极少。在表现手法上,谐音与双关格式的情歌虽然也有,却是少见,最常用的是比兴、夸张和拟人的表现手法。这与地域前关,特别是偏远山村,由于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山民受正统纲纪观念影响不深,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表达也更大胆、直露和炽热,显得“野味”十足。如“人家老公像老公,我的老公像虾公。保佑虾公快快死,我好找个好老公。”和“人家老婆像老婆,我的老婆像田螺,保佑田螺快快死,我好找个好老婆。”就是这类歌中的典型。质朴,平白如话,没有受到都市文化和书院文化的影响,因此,揭露社会问题也深刻得多。如《砍柴要砍松木枝》:


砍柴要砍松木枝,送妹要送好东西。


送的东西妹若爱,思郎情谊自然浓。


梳起头来想看郎,穿起衣服思念郎。


白天做事手忙碌,晚上灯下更想郎。


梦中好似同郎睡,醒来思郎情谊长。


又,武夷茶歌《十想郎》:


一想郎哎日头落,郎哥背井又离乡。


跟伙出门做茶客,茶娘好比单鸳鸯。


二想郎哎月光圆,茶客坐排浪打浪。


一天到晚溪中走,天乌下来茶娘慌。


三想郎哎月挂树,百鸟转巢山中静。


雀仔都识成双回,茶娘一人守空房。


四想郎哎卯法寐,祖先牌前请香愿。


深潭水鬼无常滩,一波一浪吓茶娘。


五想郎哎月当空,寒光如水化成霜。


一年四季几团圆? 竹篙亲过我茶娘。


六想郎哎月似镜,晚瞑想你梦中会。


风吹树叶带信来,茶娘托人带秋衣。


七想郎哎月脚斜,树影依门山魈啼。


床头油灯不敢点,吓得茶娘心碎了。


八想郎哎月倒西,五更鸡叫茶娘醒。


又有竹排过深潭,勿识茶客去孰地?


九想郎哎天已光,公婆催我洗鼎灶。


茶娘心寒卯药医,只等郎回焐我心。


十想郎哎日过丈,红头绳子懒得缠。


茶娘坐在溪边等,水镜照我梅花妆!


这是流传在武夷山东部梅溪流域里的一首山歌。这首山歌通过一位普通年轻女子茶娘的倾诉,表达了年轻少妇思念丈夫的绻缱之情。它通过十个不同情节让茶娘梅娘的内心倾诉,反映了梅溪流域贩茶商客漂泊不定的生活,反映了梅溪水路上竹筏工生活的危艰,同时也再现了当时茶乡社会的风貌。


六、历史传说歌谣


历史传说歌包括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做事的歌,也包指那些历史上虽无此真人真事,但却是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传说故事或些说故喜中的人物,这类歌语与史诗包事诗不同,一般比较短,叙述比较概括,没有连续性的情节;有的横连不同地点、人物、事件,有的纵跨不同时代,内容很丰富。


闽北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歌谣数量不多,其中又多数是长歌,如有全国影响的历史传说的民间歌谣《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有在畲族村寨流传盼反映畲族历史的创业史诗《盘古歌》(《祖歌》);也有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中型历史叙事歌《赵玉林与梁士珍》《祥二娘》,还有一些杂歌,如《舜哥》《顺治皇帝受后母虐待歌》(其实内容与顺治皇帝无关) 《改良黄氏女游地府对金刚》《红莲》《十把白扇》《十声弹琴》《十二守孝歌》《十里亭》《十字歌》《采茶子》《古人歌》《八骏马歌》《花会传》《打八仙》,还有以本地为故事背景的历史传说歌《光绪年间淫掳记》《廖槎溪》《蔡伯球与叶十姑》《廖和陆》等,是以当地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编成的,歌中的地名,典故,至今还在沿用。这些歌谣都是数百行长歌,故事完整,连续性强,但有的内容夹杂着一些淫秽词语,又明显地表现出经过文人和民间艺人的加工。


如《孟姜女送寒衣》: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


老爷高堂饮美酒,孟姜女房放悲声。


二月里来暖洋洋,双双燕子绕亘梁。


燕子飞来又飞去,孟姜女眼泪汪汪。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处处春。


家家坟头飘白纸,处处埋的筑城人。


四月里来养蚕忙,桑园想起范杞良。


桑篮挂在桑枝上,勒把眼泪勒把桑。


五月里来是黄梅,梅雨满来泪满腮,


又怕雨湿郎身体,又怕泪洒郎身怀。


六月里来热难当,蚊虫嘴似尖杆枪。


愿咬奴身千口血,莫咬我夫范杞良。


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


银河不见我郎面,泪流河水溅三尺。


八月里来秋风凉,孟姜女房缝衣裳。


针儿扎在手指上,线儿绣的范杞良。


十月里来北风起,霜似剑来风似刀。


风刀霜剑不留情,范郎无衣冷难熬。


九月里来九重阳,高高山上遇虎狼。


命几衔在虎口里,心儿想着范杞良。


十ー月里来雪纷飞,我郎一去未回归。


万里寻夫送寒衣,不见范郎誓不回。


十二月里来雪茫茫,孟姜女城下哭断肠。


望求老爷抬贵手,放我过关见范郎。


历史传说歌谣流行于民间,通过歌手演唱而流传。歌手演唱的行为在松溪当地称之为“念花”,“念”即演唱,“花”,即唱本,也叫花本。松溪一带,清末至民国时期,流行着好几种花本,七字一句尾字带韵,多是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其中以《红莲》《十里相送》最流行。一些乡村还有当地独特的“花”,如《横垄花》《大布花》等。民国时,渭田有以当地一对男女恋爱故事为题材而编成的《新红莲》。建国后,念花已少见。上世纪60年代花桥乡人范德生编写了《教子》《人心百态》两个花本。


七、儿童歌谣


童谣早见古籍,历代都有。在明代,儿歌被称为“儿时语”或“小儿语”,明朝万历年间(1563-1620)的进土吕坤,就着有《演小儿语》传世。他从当时的儿童生活中,看到“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并把当时流传的民间儿歌收集后辑录了四十六首的《演小儿语》。这说明在明代,儿歌和童谣已很盛行了,并已有人对它进行专门研究。闽北较早记载的歌谣也是童谣,即记载在明朝正德庚辰版《顺昌邑志》中的《天官赐福》。这是一首四、四排句的古谣体儿歌。在上世纪80年代全地区普查的情况看,儿歌的数量相当可观,而且地方性特强,分布也特别宽。全市十县(市)各个乡村乃至自然村中都有流传。但是,多数是在乡镇所在地和居民多又相对集中的大村里流传。这与这些地区的儿童生活环境和家庭生活条件有关,他们比在大山窝里分散居住的儿童较空闲,聚集嬉戏的时间较多,当地儿歌童谣又因口头性、方言性强、浅显好念而易学易记。


闽北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按内容分,大体分为三大类,一是催眠歌、摇篮曲,象《萤火虫》、《逗儿歌》和《猫儿楚楚》等,这类歌大部分是父母唱给儿童听或教儿童唱的。如《催眠歌》:


求戚戚,求眠眠,


阿眯要目七(睡觉),阿眯要眠眠。


万丈金刚把门前,金花狮子把两边。


三位大奶床上坐,弥勒菩萨护安眠,


保护阿眯一眠大天光。


二是游戏歌和趣味性儿歌,这类儿歌在闽北儿歌中占的比重最大,像《唱红霞》《月光光》,不仅各地都有,而且传唱非常广,就连当时在40岁以上的当地人都会唱,这类歌谣也是儿童们最喜欢的儿歌之一。如《月光光》:


月光光,照四方,四方圆,卖铜钱。


铜钱漏,卖乌豆,乌豆乌,卖香菇。


香菇香,卖生姜,生姜辣,卖鞋拔。


鞋拔节节断,街头卖鹅卵。


鹅卵孵出鹅公仔,拎拎担担送大姐。


大姐留阿嬉,阿唔嬉,阿要转去拾苦槠。


苦槠稀稀苦,阿要转去牧牛牯。


牛牯稀稀臊,阿要转去蒸碗糕。


碗糕蜜蜜甜,阿要转去学种田。


田里一蓬草,压死姑妈嫂。


田里一蓬葱,压死老公公。


三包糕,四包糖,送给妹妹归学堂。


妹妹读了三年书,依旧考个状元郞。


月亮,月光,从古至今,不仅为文人墨客寄情抒怀,也成为庶民百姓祈愿祷福的象征。无论是思亲、思乡,也无论是在衰落中祈盼翻身,在失意中寻求达志,人们都把它作为美好的寄托。


三是事物歌,这类歌涉及面较广,除游戏歌之外都可包括在内,连部分催眠曲也可算在内。这类儿歌和其它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一样,直接反映民间生活的真实面貌,在思想内容上主要表现低层社会人群的生产劳动生活,家务劳动生活,民间节日生活和民间儿童生活的景观。像《生个状元郎》《接新人》《乌老鸦白老鸦》《开锁歌》《好嫂嫂》等。如《泼扇歌》:


你泼扇,我也凉;你做官,我也强;


你开厝,我上梁;你买田,我完粮;


你卖腠瓣,我算账。


还有一些儿歌是叙述或描绘某件事物的形状和特点,以增加儿童的生活知识及各种生活技能的歌。像《青菜歌》《枫树》这些儿歌大都充满劳动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由于它们的不断启蒙和熏陶,儿童们从中得到了初级的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如《青菜歌》:


韭菜生来盆打盆,苋菜生来叶下红,


茄子生来并蒂长,豆子生来双头龙。


闽北儿歌的语言几乎是用方言传唱,且多为谣体。所谓“唱”者都是念唱,基本上没有曲调,只是词句上有韵,琅琅上口,节奏鲜明而已。再是比较短小,形式多样,三字五字起头的多,很少有七言四句式。一首歌中各种句式参差并用,句式不拘一格,用韵各有千秋,有一歌多韵,也有一韵到底,灵活多变,令人耳目一新。




责任编辑:黄文忠



相关阅读:

心情版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滨江路双溪楼三楼
备案序号:闽ICP备15016399号 邮箱:npwl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