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松溪县,是全省唯一以树木河流命名的县,其得名于远古的美丽风景“百里松阴碧长溪”。境内层峦叠嶂,溪河纵横,绿水依依,林木森森。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人,有人就有桥。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载,“松邑依山濒溪,多籍桥渡以济……”,并注明全县共有大小长短桥梁七十九座。远古以来,家乡一座座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桥,连接着此岸彼岸,连接着千家万户,连接着古往今来,更连接着每个游子的思绪。 家乡的桥,知名的就有五福桥、花桥、平政桥、大仙桥、南南桥等,它们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与溪水相伴,和大地相依,俯听流水淙淙,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桥洞带着习习河风,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也让千年古邑充满了温婉起伏的味道。 家乡的桥建于城镇通往各处乡村的河流、溪涧、山谷上方,是家乡的交通要道。桥的建筑材料,一般就地取石、木为构件,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或巩石垒孔,集山、水、屋、桥于一体;或横跨险滩绝壁之上,或静卧村落市井之中,长桥卧波,若长虹,似宝带,波光桥影,在家乡山光水色、层峰叠峦的风景线上。全县现存的三十七座古桥,让人们感悟到家乡悠久的文化底蕴,为家乡的绮丽更为增色。 家乡古桥多为廊桥。廊桥,顾名思义,是指桥面上有廊屋的桥,也叫“厝桥”或“风雨桥”。廊桥,水面上一处温暖的行人歇息地,一个从时间深处款款走来的梦,一段古朴动听的凝固乐章。她历尽沧桑,却依然能穿越漫漫时空的重重帘幕,散发出只属于她自己的魅力。 家乡现存的十二座古廊桥,搭建成了一座历史时空隧道,年代上溯于宋、下迄于清,横跨宋、明、清民国四朝,品种有木构伸臂梁廊屋、木构简支平梁廊屋、石拱廊屋、石构梁柱等。 家乡的最长的廊桥为“五福桥”,位于渭田镇渭田村村头,横跨渭田溪。“五福”一词出自《书经》,是指长寿、宝贵、康宁、好德、善终,由此也折射出古代家乡人民的美好愿望。五福桥长百余米,桥内雕梁画栋。五福桥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丰富多彩的绘画、意韵隽永的柱联,在家乡古廊桥中独具风韵。步入桥内,仿佛置身于包罗万象的书画艺术长廊。渭田村是全县最大的村,五福桥的两侧是大片的庄稼地,人们做农活时如果偶遇大雨,可以到桥上小坐。男人们点上旱烟,吮吸着苦难抑或幸福,吐出一个个或浓或淡的烟圈,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庞写满深沉,一切都在默默地进行,几无言语。女人们呢,随便坐于长凳之上,三五个聊起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针头线脑,或只有女人们才谈的一些话题,不时飘出缕缕笑声。 家乡的村落环境大多数是依山傍水,在村民的心中,河水从村边溜走,其势汤汤,一去不回,会带走他们的财源,难以聚财。修建一座廊桥拦住村子,使财源不外流,村民收入就殷实了。渭田镇董坑村下桥,原建在村头的社王庙旁,因当地群众认为该桥破坏了村庄风水,后又重新选址,建在村庄下侧,故称下桥。下桥建成后,董坑村人丁兴旺,平安吉利,因而村民称之为“风水桥”。 家乡的桥,情系着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人间情感的纽带;家乡的桥不仅仅是给人们过河用的,在夏天还是聚集乘凉的好去处。吃好晚饭做好家务的人们或背着双手,或摇着扇子,从各个角落来到家附近的桥边。站在桥上,望着远处的星星火火,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听着周围的人说着身边的大事小事新鲜事,说得高兴处,可以毫无顾忌的开怀大笑,紧绷了一天的神经也得以松弛。 家乡的桥,身上留下了多少历史的沧桑,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静静地聆听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家乡的桥,是生活的见证,它真实记录了人们的离愁、别绪、旅思乃至友情、爱情和乡情,使桥梁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家乡民间有个“走桥”习俗。婴孩满月当天,娘舅撑着伞,怀抱婴孩“走桥”,以期占上所谓“福、禄、寿”。若是讲究的人家,还特意去寻找标有雅致名称的桥走一走。这种民俗、民风具有地方特色,透着家乡人的内涵与修养。马登桥,初名官门桥,位于渭田镇董坑村株林自然村。据史料记载,官门桥跨吴村溪,是吴村一带群众出入通道。吴村在宋朝出了个御史中丞、礼部尚书吴执中,三代在朝为官,人称“三代簪缨”之家,此桥因此而名“官门”。马登桥两端桥门置有马磴,方便上下马,又称马登桥。当地信佛老太都认为马登桥是“金桥”,故要连续三年在五月初六这一天,到桥上“走桥”,以“祈福”,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祖墩乡登山村琪埂自然村暗桥,为单跨实腹式石拱廊桥。毎年端午节,周边村庄的众多村民都到此“走桥”,念“过桥经”,有的村民还会置办斋菜、馒头、麻糍、粽子等,待“走桥”活动结束后,投入河里。 家乡一些小桥,清新雅致,几块木板,八根长树,几条长石。肩并肩,脚靠脚,悠然怡然的支在小溪小沟上,没落在萋萋芳草间,平实,淡然,安宁,犹如那乡村的人,那山野的花。春去秋来,喜与不喜。家乡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是千年古村河东乡大布村里的金钢桥。 金钢桥建于宋代绍兴年间,是一座石桥,河中间用青石交叉当立柱,由青石板三条分两段,一边一条,另一边两条架铺而成,桥头绿树依依,桥下河水潺潺。石桥像“金钢”一样,八百余年,屹立不倒。春去秋来,石桥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任凭严寒酷暑,风吹雨打,无所畏惧,坚强不屈,岿然不动,不辞辛劳,一如既往地将行人送到彼岸。每天,当最早一缕阳光涂抹石桥时,桥上已人来人往,下田劳作的,走亲访友的。薄暮降临时,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又纷纷踏过石桥,如释重负地在桥下的河滩上洗手洗脚洗农具,兴致高时还要哼几句乡间小调。 家乡更是有一些简单的古桥,没有画栋雕梁,没有玉宇琼楼,没有亭台廊阁,只有用普通木板铺就的桥面,只有两排长长的供行人乘凉的木凳,只有已生满青苔的鱼鳞似的瓦片,一切都保持着原生态的美。桥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人们只能从它沧桑的容颜推测它历经的风风雨雨。在那里,它都无悲、无乐,无寂、无忧,平和纯净,就如一抹浅淡的笔墨,写意山水。 爱修建廊桥的家乡人是懂得浪漫的,就为了旅途中的那一停歇,能工巧匠精雕细刻,留下一座座美丽的廊桥,只为了创造一个美到惊艳的背景,好叫人们上演心动的邂逅。漫步家乡廊桥,很多人都会想起奥斯卡获奖影片《廊桥遗梦》中的那座桥,也就是位于荷华州麦迪逊县的罗斯曼廊桥,让我们延续了一段段悠悠的臆想。 廊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廊桥上承载了建筑、民俗、科技等很多历史文化。令人痛心的是,经数百年风霜,家乡古廊桥已不堪重负,有的毁于水火,有的圯于人为,有的年久失修,甚至岌岌可危,面临着腐烂与消亡。祖墩乡溪后村东源自然村,有一座单跨木简支梁廊桥,叫东源社桥,人们在廊桥远处开辟了新的道路,过往桥上的人少了,也没有人来维护,古桥老态龙钟,破烂不堪,除桥柱外,桥上挡风遮雨的木板散失殆尽,让人揪心。令人欣喜的是,家乡人素有着爱桥、护桥、修桥的好传统。近些年,家乡大布等村落溪流上新建了一些廊桥;一些古廊桥也得到有效的修葺,从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抚慰着人们对记忆中古廊桥的怀念。 近年来,随着家乡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竣工,从而又多了几十座,下穿或上翻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立交桥,每一座大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桥不仅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为家乡铺上了致富路,更为家乡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我喜欢在没有喧嚣的宁静乡道上漫步,从这座桥到另一座桥,从中年走向老年。家乡的桥,抚慰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脚步,它可知道,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比桥下的流水还要深长!是桥,赋予了家乡纯真的美丽,还是家乡给予了桥灵动的生命?我想都有吧!正因为这一座座桥,人们才对家乡有了感怀和依恋。 无论何时,只要思乡的情思稍稍惹起,家乡的桥就会浮现在眼前。也许,离家乡的桥越来越远,思乡的情思却越来越浓,并伴随着岁月流逝,谱成了如同《再别康桥》那样一首首叩人心扉的诗篇。无论光阴如何流转,不管岁月怎样变迁,家乡的桥也会无限地向远方伸延,永远、永远……
责任编辑:黄文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