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曳在闽北文化中的那条“鲤鱼”(作者:邹全荣)(2022年第6期)

2023-02-23 09:15:00  来源:  责任编辑:南平文艺网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闽越族人迁徙至武夷山以渔猎为生,对鱼的崇拜早就形成了。武夷山的原住民们在奇山秀水中,对溪流生灵捕获的同时,也持着敬畏之心,对溪中灵物鲤鱼,生成了崇拜仪式。这种崇鲤仪式,伴随闽越人守土耕作的安居岁月,从而衍生出打渔、狩猎、农耕的文化事象,并且在闽北地区流传开去。若要问史溯源,不妨从这条游曳在闽北文化中的“鲤鱼”说起。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武夷山,民间崇鲤文化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汉武帝祭武夷君,用干鱼。”汉武帝所说的干鱼,究竟是鲤鱼呢?还是其它鱼?我们找不到证实。但武夷山农耕文明时期就形成的“莳禾放鲤水”这一古老农事,在武夷山的乡村一直传承至今。特别是地处武夷山东北乡的吴屯、岚谷、上梅等乡村,村落家园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开垦出的梯田依山傍水,借助溪涧水源灌溉梯田和饲养禽、畜、鱼。一种体型小、骨质软、肉质嫩的小鲤鱼,原住民称稻花鱼。是指清明节前后,山乡的稻作开始。在禾苗莳入田中的时候,就可把鲤鱼苗一同投放田中,待稻花开后落入田水中,鲤鱼食之而肥,乡民捕之食用,其鱼肉嫩,味道鲜美。现在,武夷山乡土美食中的“稻花鱼宴”,就是传承了这个沿续了两千多年的农耕事象与习俗。由此说来,汉武帝祭武夷君,选择的祭品是当地的鱼,说明武夷山崇鱼(或说崇鲤)的文化背景,少不了来自于本土农耕文明的影响。

鲤鱼是溪水中与人最亲和的生灵。

在武夷山民间信仰中,崇拜鲤鱼还体现在人们利用鲤鱼的人文特征来治理溪流,巧分水源。武夷山东部梅溪的宋代鱼头坝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古人为了利用梅溪之水,造福梅溪两岸乡民,巧用鲤鱼仿生造坝筑陂。工匠师傅在设计水陂水坝时,熟悉鲤鱼逆水而上时,灵巧的三角鱼头具有辟水之势,可将溪水一分为二,减少水流对鱼体的冲击力。于是,梅溪鱼头坝的设计者们,就将坝形设计成鲤鱼头状,不仅具有减少坝体水压的作用,还能借助鲤鱼的神性,确保大坝平安,引领溪水朝着人们的需要进行有效分流。宋代就开始建设的梅溪鱼头坝,一千多年来为沿岸村庄田园,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充足水能。鱼头坝引流之水东西均分,分流之水,都用来推动梅溪东西两岸的碓房碾米,经过碓房水道后,西分之水进入灌溉渠道,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东分之水却用来满足景隆码头的水位行筏和村民洗涤。

请看卫星拍摄的这张梅溪鱼头坝图片,你清晰地俯瞰到了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梅溪鱼头坝和鱼尾坝,两坝之间的溪流,犹如扭身逆水而上的“鲤鱼”,当地群众把这道景观称为“金鲤摆尾”。据说是蕴藏在沿岸村落外围的风水意象。可惜这条“金鲤”的鱼头坝因年久失修,已残缺不全了。但是,千百年来工匠采用鹅卵石砌成的鱼头坝坝体,历经多少惊涛骇浪,也没能完全摧毁它。这除了当年筑坝工匠的技术高超外,还得益于民间信仰中“金鲤鱼神”的护佑。可惜这座古老的鱼头坝,近年来却毁于建设性破坏。

崇鲤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民间。将崇鲤文化转化成民间表演活动的,当数武夷山市五夫古镇的龙鲤戏。五夫龙鲤戏的表演者,都是当地百姓爱好者。道具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的鱼龙轮廓,外表以绘有龙鱼之鳞的彩布包裹,既形似龙,又形似鲤鱼。龙鱼灯笼内置灯具,一般是在正月的夜间表演。民间百姓借助龙鲤戏的人文内涵,编排出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演套路,是一出集龙鲤于一体的龙鱼相悦之舞。龙鲤戏不仅借助了“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同时表达了朱子故里贤儒之乡的科第入仕的价值观。五夫是受朱子文化影响最深的文儒之乡,现在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此,象征文昌科第兴盛的龙鲤戏才得以活态传承与发展。

武夷山民间崇鲤习俗,还与民间商人信仰的“崇利”有关。现代茶史专家林馥泉在他所著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记载道:“乾隆年间,邑人邹茂章以茶叶起家二百余万。妻林氏,多所襄助。俗传:‘林氏为鲤鱼精转世,茶箱经其所抚摸,即利市三倍。及年高抚摸难遍,辄以竹梢鞭之,否则有倾舟滞售之患’云云。虽属神话,然可想见林氏精勤干练,有巴寡妇之风焉。” 林馥泉所说的“巴寡妇”,指的是秦朝历史上一个名垂千古的女性人物——巴寡妇清。巴寡妇清因擅长炼丹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不仅为修筑万里长城给予过资助,还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银,晚年被接进宫。死后,秦始皇封其号为“贞妇”。并下令在其葬地筑“怀清台”。

那么,林馥泉为什么要把茶商邹茂章之妻林氏赞誉为“巴寡妇清”呢?这是因为邹茂章之妻的手富有灵性,茶只要被她一摸,在市场上就好卖得多了!甚至用竹梢去鞭打一下茶叶,就不会翻船或者卖不了!这简直是神话中的人物了!加上她人缘好,扶贫济困,大家都亲热叫她“茂章伯母”。茂章伯母有个癖好,洗澡时一定要用两只大木盆,一只装热水,一只装冷水。伺候她的婢女不得其解。有一次,茂章伯母叫婢女打了两盆水,放入房间后,把门关得严严的。婢女好奇,于是从板缝间偷看,婢女这一看却吓得丢了魂,不久病夭。原来,这茂章伯母在热水盆里洗过澡后,即还原了鲤鱼精的真身,跳入凉水盆中高兴地活蹦乱跳。

实际上,这则传说反映了商人妻子生活的寂寞与无奈,也反映出商人借助女主人的经营管理的特殊才能,为家业谋利。她作为一位商人的贤内助,耐不住寂寞,常常独自一人倚在当溪两岸的美人靠上,黄昏后悄悄潜入当溪,变成鲤鱼精后尾随着运茶叶的竹筏,游出梅溪,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丈夫。茂章伯母变成鲤鱼精这一看似荒诞的传说,其用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或许是因为茂章伯母是鲤鱼精转世的庇荫吧,他的孙子邹太成后来沿着家乡的梅溪游走粤东,在广州十三行经营眉寿号茶庄,嘉庆九年又游向澳门,当了澳门第23任的海防军民同知。这位鲤鱼精之孙,多少都与他祖母的基因传奇有关吧?

在闽北的政和县杨源乡,至今保留着一条完整的鲤鱼溪。溪中鲤鱼与人亲和,接受乡民投食,千百年来常伴乡民水中嬉戏。杨源村之所以能形成人鲤和谐的村落生态环境,是因为敬畏鱼神的信俗之风很久就形成了。人们非但不乱捕食溪中鲤鱼,就是鲤鱼死了,也禁食它,而是将它们埋葬入鱼冢中。为鲤鱼设冢而举行葬仪,这看出乡民崇鲤习俗已神圣化。对鱼进行祭祀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鱼纹彩陶。彩陶中的图案,不仅有人面鱼纹图,还有众人祭鱼的一些描述。祭鱼成为一种宗教仪式,数千年来已完全信俗化了。如今天,我们还能在闽北的政和县杨源乡,找到埋葬鲤鱼的冢。杨源乡村民千余年来,呵护着鲤鱼溪里的鲤鱼生生不息,这就是他们用敬畏生灵的善行,来换取人与自然的和谐。

崇鲤信俗形成的崇鲤文化,不仅游戏于闽北溪水中,还被民间工匠雕刻进建筑艺术品中。武夷山现存古村落中的门楼砖雕、石雕、木雕,都雕刻有鲤鱼的形象,都赋予了一定的主题意义:有象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鲤鱼跳龙门”,也有寄予“年年有鱼”的愿景,还有一些则是栩栩如生的鱼龙图,这种鱼龙一体的精美雕刻,表达了民间百姓立志改变人生命运的希冀。还有闽北乡村女工手中的针线刺绣,也体现了鲤鱼之美。如清代儿童帽披就是两条对称的鲤鱼。在闽北乡村,爱鲤崇鲤的习俗,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闽北文化中它亦是一朵奇葩。走进闽北山乡,我们不仅在民间古建筑中能欣赏到那些被艺术化得栩栩如生的鲤鱼,而且在我们禀承的文化价值观中,以至崇高的精神境界里,都永远游动着那条鲤鱼的强大生命力。

 

责任编辑:黄文忠

 


相关阅读:

心情版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滨江路双溪楼三楼
备案序号:闽ICP备15016399号 邮箱:npwlbgs@163.com